近年来植物保护学科一直注重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为河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批中青年专家如郭爱国、王江柱、张凤国等教师送科技下乡,深入农村的果园、菜地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各类培训班上千次,培训农民近万余人次,发放科普材料万余份,出版科普读物2本,解决了许多生产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深受农民的欢迎。我校在深化太行山道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市场”是华北区最大的集农业新技术推广、咨询和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市场,“河北农大植保技术服务中心”和“河北农大植物医院”是高新技术通向农村的窗口,是教授与农民交流的主渠道,创建的“植保信息交流网”及时发布当季病虫害信息,病虫害防治方法,全国的农民均可以免费登陆到植保信息网,查看信息,在线咨询,真正起到技术、信息辐射的作用。
近年来,取得的一批科研成果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开发研制的链霉菌Men-myco-93-63生防制剂,其防效比化学农药高15%-32%,使棉花增产10%-15%;在河北省多个地区进行了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大田示范,3年的防治效果为47.3%-72.1%,累计推广面积达3.9万公顷,棉花每公顷增产值1949.25元,累计经济效益6841.87万元,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利用中草药开发研制的“白粉灵”和“疫霉洁”,在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和承德等地近3年田间试验和示范中均表现出了显著防病效果和良好的保产、增产作用,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45万亩,创经济效益7100余万元,并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3)“河北省棉铃虫抗药性测定及抗药性研究”成果在河北省保定、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地应用于棉花、蔬菜、大豆、玉米等作物上指导棉铃虫防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15万公顷,减少棉铃虫防治用药15%-30%,共节支9900万元,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具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4)在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市的棉花生产上,应用“转Bt基因抗虫棉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的技术成果推广转Bt基因抗虫棉,指导其主要害虫的防治,3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5万公顷,每公顷平均增收和节约防治费用150元(10元/亩),共增收节支15750万元,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2010年,邢台市市长、我院领导、博士生导师刘大群教授指导农业生产
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曹克强教授给顺平县南神南村果农介绍苹果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朱杰华教授在湖北恩施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控
2020年,河北省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何运转教授进行中药材病虫害调查